火与泥中流转光阴百年龙窑历久弥新

最新信息

火与泥中流转光阴百年龙窑历久弥新
2024-03-27 04:02:00
春光明媚的日子,走进清远清城区龙塘镇的郊野,远处有白鹭展翅在树梢掠过。从乡村小道穿过竹林,一路经过散发着春天泥土气息的稻田,就来到了古老的鲤鱼头陶器厂。那黑瓦叠加的棚架宛如小山岗上的一条卧龙,末端有缕缕青烟缓缓升起。这条百年龙窑,正在开足火力烧制陶缸。
  龙窑近百米温度完全升起来需要4天

  百年龙窑近百米长,因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由窑头、窑室、窑门、火膛、投柴孔、窑尾排烟孔等组成。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就是有也很短小,龙窑本身就带有烟囱功能。
  “你们是来看龙窑的吧,那里有工人在生产呢,还有手工做坯作坊,欢迎参观。”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第十代传承人凌婉晴热情地对慕名而来的游客介绍。跟着她的步伐,大家好奇地走进陶缸的制作旅程。这里的道路两旁、空地上随处可见堆积成山的陶缸、陶盆,尺寸都接近一人高,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条薪火传承了百年的龙窑,至今仍坚守着最原始的手工劳动,木糠为柴,烧制大型的陶器,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塘陶缸烧制技艺。
  龙塘的龙窑能够薪火相传,除了有坚守传统手艺的人才,还得益于这里的陶泥资源比较优良而且丰富。据介绍,龙塘凌氏陶缸烧制技艺始于清乾隆末年,由凌氏二十一世先祖凌朝生从梅县石镇传到如今的清城龙塘镇月形岗村鲤鱼头工业区,前后经历220多年,目前这条百年龙窑被誉为广东省现存最长的柴火窑。走近龙窑,很快就感受到它的火热温度扑面而来,那裸露的砖柱布满泥尘,饱经烟火熏燎的架梁,幽深的窑炉内壁经过漫长的高温炙烤,早已凝聚成一层厚厚的釉彩,发出幽蓝的星光,无不显露出岁月的魔力。
  史料记载,龙窑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以陶砖、黄泥建成自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然后在里面烧制器物,供日常所用。鲤鱼头陶器厂这条窑,无论是简陋质朴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还是手工烧制的工艺,几乎就是原始龙窑的重现。“这条近百米长的龙窑,温度完全升起来需要四天左右,不断地填入木糠为燃料,到达上千摄氏度才能进入烧制状态。”正在操作的老窑工周师傅说,一炉陶器经常需要烧制一天一夜,方能达到可用的标准。几个窑工挥舞着铁钩,不停地在龙窑的上方通过密密麻麻的小圆孔往里添加木糠,观察温度,控制火候。在如此高温下,不论春夏秋冬,都是一种对体力和耐力的严酷考验。
  成为熟练的拉坯工要吃得起苦
  在龙窑泥与火的百年洗礼沉淀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对陶器的那份执着与虔诚。一排排不同年代陶缸那几乎不变的器型,不仅承载着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亦是勤劳智慧灵魂的容器。
  作坊内古法手工拉坯也是极具观赏性的参观环节。几乎一人高的大缸难道是用泥巴一气呵成的吗?在作坊里,这个谜团终于得到揭晓:原来,巨大的坯体是由有经验的工人一点一点用黏土分层、分阶段“驳接”好的,这是一种既需要臂力又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劳作。窑工一般分为盘窑工、烧窑工、出窑工、装窑工等,每个工种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然而在这里,这些缸窑工匠身兼数职,既要制作陶器,又要出窑盘窑。工人双手布满老茧,脸上、身上是斑斑泥浆,一圈圈地重复着拉坯的步伐,脚下的泥地都被踩出了道道凹痕。“这份工作让我的技术能够服务于社会,也支撑起我的生活,从最初的谋生方式到慢慢变成一种热爱。”一位窑工这样说。
  “制好坯底,加泥条塑型,拍打坯壁,层层而上,最后缩口,修正坯体,用时约20天。若是遇上连阴雨天,陶坯成型慢,制坯则需要更久。”从业十几年的窑工老凌说,要成为一名熟练的拉坯工是要吃得起苦的,冬天不怕冷,夏天耐得高温,装窑、出窑是既脏又累的活,考验着窑工们的意志。特别是三伏天出窑,炙热的陶器,再加上较高的外部气温,此时的龙窑如同一个密封的蒸笼,蒸得窑工汗流浃背。
  窑工一般需要跟着老师傅学习三到四年,整天与火、泥巴相伴摸爬滚打才能出道,让人感叹匠人对完美的那份执着与追求。
  老陶缸有新市场
  “虽然现在很多容器都是不锈钢材质了,但是古老陶器具有独特的工艺,黏土烧制后透气性极好,对食物、水的保鲜保质功能很好,至今仍有消费市场。”作坊的新传承人凌婉晴介绍,现在来这里定制大型陶缸作为酱油、酸菜、料酒发酵器皿的企业不乏知名的上市公司,说明古老的陶器依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成为龙窑传承百年薪火不断的原因。
  缸窑文化之美,在于厚重的文化传承,更在根植于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中。“这种密度小、透气性好且不浸不漏的陶缸,是酿造好酱油或好酒不可或缺的法宝。通过坛壁的微孔进行呼吸,微量的氧气促进了食材的氧化老熟,用它装的酱油,总是比别的酱油多了一份醇厚鲜香,能保持自然的咸鲜味。”一位订货商这样描述陶缸的妙处。
  现如今,龙塘陶缸烧制技艺已经位列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行业也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通过给陶器贴上身份ID二维码、开设陶艺工作室、开发陶艺课程等,使人们亲身参与体验制作陶器的过程,也更好地宣传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承人介绍,龙塘陶缸现已与清远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达成战略合作,由龙塘陶缸烧制技艺第十代传承人凌婉晴为授课人定点式授课。下一步,还计划把龙塘开发为中小学研学基地,创设龙塘陶缸博物馆,并结合打造非遗作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们展示龙塘陶缸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技艺特点,为龙塘陶缸烧制技艺注入新活力,也为这个高速奔跑的时代展示另一种慢工作、慢生活。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这群匠人仰仗原始体力,默默支持起一份古老的产业,这是对传统的敬畏,也是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火与泥中流转光阴百年龙窑历久弥新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