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 复旦管院新年论坛举办

最新信息

聚焦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 复旦管院新年论坛举办
2024-01-23 15:38:00
日前,“瞰见未来”2024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郭光灿,ChatGPT核心研发科学家肯尼斯·斯坦利、乔尔·雷曼,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教授郑璇等嘉宾,共同参加了此次新年论坛。
  在跨学科展望中,各位嘉宾激荡科技创新思想,共话人文历史启悟,站在时代新起点,打开通向未来之门。
  人工智能,竞争日趋白热化
  此次论坛的连线对话环节,邀请了ChatGPT核心研发科学家、前OpenAI研究员、《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和乔尔·雷曼(Joel Lehman),和窦一凡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展开“云探讨”。
  乔尔·雷曼认为,如果准入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应用大模型,人们就会尝试更多想法去解锁更多新应用,对创新者而言,这样似乎会让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
  “突然之间似乎每个人都与人工智能有关,这是一种过度饱和的迹象。”肯尼斯·斯坦利指出,加入已经形成的“浪潮”是有危险的,这种做法与“新奇性探索”相悖,找到“无人区”,是创新者需要做的事情。
  “纵观人工智能发展史,在一项技术的基础上会无意中实现另一项技术。如果要进行涉及创造性探索和创新的宽泛性研究,那就去关注参与研究的途径,可以朝着一个目标性不强但更有创意的方向发展。在不知道会通向何方的情况下,选择朝不同的方向探索,只要发现足够多有趣的‘踏脚石’,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肯尼斯·斯坦利说。
  关注生命,思辨人文哲理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发表《当近代科学遭遇传统文化》主题演讲。
  葛兆光指出,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国文明稳固而连续,但到了近代,中国因为遭遇危机,不得不走出原来的文明。
  “19至20世纪,中国人为什么一再讨论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为什么一再讨论本与末?中国的变革,为什么最终走向反传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葛兆光教授指出,如今我们仍处于这种焦虑之中。“如何既保存传统文化又接受先进知识?如何回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我也没有结论,需要大家一起来思考。”
  “我的信念是,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 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教授郑璇带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无障碍》主题演讲。
  郑璇指出,听障人群需要四个方面的“无障碍”:家庭沟通无障碍、日常生活无障碍、求学就业无障碍、社会参与无障碍。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必然会面临一些暂时的功能丧失或弱化。当我们为残障朋友营造便利,也是在给自己便利。”郑璇教授表示,时代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聋生接受融合教育,但聋生的书面语教学和普通人不太一样,如何实现高质量融合教育,让使用手语的听障人群也能接受融合教育,需要思考和回应。
  “希望通过努力,构建对听障者乃至整个残障群体的支持。从孤独到沟通,从孤立到融合,从滞后到支持,从创伤到疗愈。我们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听障者、残障者,乃至每个人都能活得舒服、自在、精彩的世界。”郑璇说。
  管理赋能,成就科创未来
  “如果没有科创的成功实践,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将成为空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发表《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就中国未来》主题演讲。
  陆雄文指出,科技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基础,如果没有自主的科技实力,中国的传统产业将无法转型升级,形成世界级的竞争力,新的产业革命也不可能爆发。
  如果不能在科创上突破,中国在本世纪将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同台竞争、平等合作,甚至于难以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
  “从教育体制上讲,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国家,就要从孩子开始,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进行全面反思。”陆雄文院长强调,科创要开辟、成就中国的未来,就应在理念、制度、政策、模式、方法上寻求突破与创新。
  “大胆地破,大胆地立,才能够创建一个有利于科创实践与成功的友好环境。简单来讲,就是要以管理创新,包括微观、宏观两方面的管理创新,去促进科技创新的进步。”陆雄文说。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聚焦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 复旦管院新年论坛举办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