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国道将打造京西最美风景线

最新信息

109国道将打造京西最美风景线
2024-01-19 00:01:00
记者从北京市门头沟区获悉,《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3年-2035年)》正式获得北京市政府批准,这也是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之后,北京首个获批的区级性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4年1月18日下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门头沟分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有关情况和主要内容。
  洪水之中
  门头沟区遭受损失严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门头沟区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破坏程度最强、受灾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洪涝灾害,全区178个行政村、126个居民小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约31万人,约占全区人口的77%。据统计,门头沟区整体经济损失严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门头沟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贾骥介绍,自去年8月4日开始,门头沟分局会同区各相关部门就开始对区域内受灾情况进行勘查和统计,从此次受灾影响最大的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入手,全面开展涵盖防洪防灾、市政基础、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文旅发展等专项研究,组织了多轮专家论证及市区部门征求意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历时三个半月,编制完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3年—2035年)》。
  据介绍,《规划》围绕村庄安置重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综合防灾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等13个方面统筹谋划。《规划》具有民生为重、韧性发展、高点谋划、统筹兼顾、有序实施、建管并重等原则特点。
  《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35年,其中一年近期目标为安全兜得住、生活能恢复、服务有保障;三年中期目标为生活有奔头、发展有动能、安全韧性强、生态环境优;远期目标为城乡统筹更全面、绿色转型更深入、空间格局更优化、服务保障更有力、山水魅力更彰显、人民生活更幸福。
  重构城乡
  打通深山区沟域内外联系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受灾区域暴露出短板弱项是本次《规划》重点弥补提升的领域。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门头沟分局副局长马彦军介绍,恢复重建中,门头沟区将重点构建安全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兼备的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着力提升深山地区自我救援能力,强化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
  《规划》中提出,将构建“一主一次,两带两翼,多脉联通”的空间新格局。其中“一主”为门头沟新城,“一次”为斋堂镇中心区,“两带”为永定河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带与沿109国道区域协同发展带,“两翼”即新城-军庄至海淀山后、新城-潭柘寺至房山两条区域协同发展走廊,“多脉联通”则强调以沟域为基本单元,通过交通、能源和通信网络,打通深山区沟域内外联系。
  “这一空间格局中,突出门头沟新城和斋堂镇成为全区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凸显永定河、109国道历史文化与生态特色,强化救灾和生态通道的联通,体现与海淀区、房山区、石景山区联动发展思路,融合了安全韧性和高质量发展。”马彦军说。
  加强韧性
  通信网络堡垒保障不再“失联”
  此次洪水中,门头沟区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规划》中提出,将在多方面对区域内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如在道路方面,完善山区“三横五纵”、新城“七横三纵”的路网布局,打通与房山、昌平跨区域的大循环和山区—新城区域内小循环,形成互联互通的主辅生命廊道。在供水方面,将构建多源联网、分散应急供水网络,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供水管网联通,补齐新城排涝和雨污利用短板。在供电方面,推进供电线网由单联络向多联络转变。在通信方面,将打造8个通信网络堡垒基站。
  通信网络堡垒基站,是指面向地震、水灾、台风、冰雪等极端灾害场景,有针对性地提高基站通信设备、电源、传输、土建、安装工艺等建设标准,从而具备高抗损毁能力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基站。此次洪水中,多个村庄一度失联,而堡垒基站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在同类型的灾害中,保证基础通信的畅通。
  以人为本
  建立三级救灾生命通道
  未来的门头沟区防洪,将以中灾正常、大灾可控、巨灾可救为目标,构建以防灾体系和抗灾体系为第一道防线,救灾体系为第二道防线的山地城镇综合灾害防御体系。
  《规划》提出,门头沟将建设“三带两环、多向多节点”的三级救灾生命通道,分批次重点整治263处影响居民点和生命通道的地质灾害点。据介绍,三带指G109新线高速、西六环路、G108国道,两环是指双大路及东延路段—妙峰山路—G109旧线-清千路-千吕路(规划路)-黄千路-双黄路构成两条救灾生命通道环线。多向是指对外连接多个方向的出入口,对内尽量保障道路之间相互连通,交叉口有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多节点是指除原有的五个规划立交口外,在妙峰山镇和王平镇的交界处,规划新增应急立交口。
  同时,为应对未来自然灾害,门头沟区还将构建“4+5+N”三级应急物流体系,4是指现状2处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库(救助站库和石门营粮库),及规划的新城和斋堂镇的2处应急物资储备库,5是指5处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库,N是指结合末端配送网点同步设置应急物流配送站,原则上每个镇街不少于1处。
  《规划》还提出,门头沟区将推动“平急两用”设施规划建设,打造“平急两用”设施应用场景,构建“4+5+N”三级应急物流体系,建立“平急两用”设施转换机制。所谓平急两用,即具有平时物资流转功能,突发灾害中又可以输送应急物资的设施。这些设施形态不同,可能是一个超市,也可能是地方的物流中心、仓库等,它们平时发挥正常的物流、仓储等功能,但和普通的物流仓储不同,在紧急情况下,具备快速输送应急物资的能力,把灾害中最需要的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受灾区域。
  发展提升
  规划不只是灾后恢复
  门头沟区是北京市距离城区最近的生态涵养区,是首都西部生态屏障,马彦军介绍,《规划》中设立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任务,短期内主要是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长期目标,则兼顾了区域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
  《规划》提出,门头沟将以流域水系为单元,一体化推动整沟、整村、整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清洁小流域提质增效,增强山区林地的生态韧性,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同时坚持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并行并重,在生态修复中坚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修复路径,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实现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在门头沟城区,我们将以区位优势为基础,深度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优化高精尖产业布局,提升绿色转型动能,围绕人工智能、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超高清数字视听三大细分产业领域,打造‘专精特新门头沟’产业品牌。”马彦军说,“在山区,则通过探索山地经济模式,加快构筑区域文旅发展格局,以文旅产业为引领,全力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三地’品牌。举例来说,《规划》中提出,通过推进妙峰山镇苇甸沟、斋堂镇爨柏沟、王平镇韭园沟、雁翅镇田庄沟、清水镇灵山沟等10条沟域旅游设施建设,打造10大主题沟域,让生态资源变成区域发展的资产。”
  深挖资源
  打造京西生态文明窗口
  门头沟具有丰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中也将保护、开发、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规划》提出,门头沟区将系统开展灾损评估,推动文化资源修复,深入挖掘门头沟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民间民俗、古村、古道、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琉璃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提炼总结文化资源中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元素。将实施东胡林遗址、“潭戒”文物区、沿河城长城、“辽白瓷”保护行动。依托潭柘生态文化旅游区、妙峰山民俗文化旅游区、百花山自然风景区等重点景区,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精品景区。整合串联山水资源、景区景点、古道村落、人文历史等资源,建设门头沟区国家步道系统。重点建设妙峰山徒步线、京西古道穿越线、历史山水穿越线、长城徒步穿越线等主题徒步线路,重点打造戒台寺至潭王路、定都阁、妙峰山、灵山、双大路等骑行经典路线。加强传统村落、自然景观、地质资源的展示与利用,打造20个左右门头沟区“诗画乡村”示范点。
  贯穿门头沟全境的国道109新线高速,预计将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通车,届时,从门头沟城区到最远的清水镇,只需要40分钟左右。而原本承担这一重要交通功能的109国道,也将进入转型阶段。
  109国道沿永定河建设,在此次洪水中受损严重,目前仍在修复之中。《规划》提出,门头沟区将抓住109国道功能转型机遇,以109国道沿线和永定河文化带为带动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引擎,构建“山、水、村、驿”4类景观系统、18大山水人文场景、78个特色景观节点,将109国道沿线风貌,打造成为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爱起来”的全域风景道和京西生态文明窗口。“届时,109国道上村村都有景观,处处都可以让人停驻休闲,在交通功能弱化之后,将成为京西最美的风景线。”贾骥说。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109国道将打造京西最美风景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